劉邦的王朝之路:摸著秦國過河
原創(chuàng) 小炒君 小炒說
核心觀點導讀
如果說秦國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武力統(tǒng)一之路,那么,劉邦就在秦國基礎上,上演了一曲成功的造反之路。劉邦的成功秘訣,不是漢初三杰,不是用人才能,更不是項羽自負,而是他迅速接收并改裝了秦制。
以后的歷代王朝,從揭竿而起的“解放戰(zhàn)爭”,到造反成功的“建國方略”,無一不是按照劉邦的改良版秦制來實行。
秦地、秦人、秦制,劉邦在很大程度上復活了秦國。這就是還定三秦之后才兩個月,劉邦就能發(fā)動20萬漢軍“彭城起義”的最大資本,也是起義失敗、20萬漢軍全軍覆沒后,他能在短短兩年用30萬大軍成功復仇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東巡,當車隊緩緩駛過時,路邊參拜的人中就有45歲的劉邦。權(quán)力所帶來的那種震撼感,讓他當天就喊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的豪言壯語。
歷史就是這么巧合,劉邦是秦朝的掘墓人,但又是秦國統(tǒng)一事業(yè)的繼承者。他據(jù)守關(guān)中,把秦滅六國的過程重演了一遍,又把秦制進行了完善,可謂是據(jù)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1
勝利密碼
關(guān)于楚漢之爭,有一個事情我一直不太理解。
公元前205年4月,此時巨鹿之戰(zhàn)剛過去1年半,趁項羽出擊齊國,劉邦率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56萬,偷襲項羽的大本營,雙方爆發(fā)彭城之戰(zhàn),結(jié)果項羽再一次以少勝多,3萬擊敗56萬,劉邦的20萬漢軍全軍覆沒,劉邦也險些被虜,僅率數(shù)十騎逃至滎陽。
然而,劉邦退回關(guān)中后,僅僅過了兩年,就能率領(lǐng)30萬大軍再度征伐項羽,先在陳縣痛擊項羽,最終在垓下之戰(zhàn)將之擊殺。
這么牛叉的逆襲,歸因于劉邦的臥薪嘗膽和項羽的能力退化,我是不信的。如果這個過程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個人的因素還比較重要,越王勾踐吃了12年苦膽才雪恥的,但僅僅兩年就扭轉(zhuǎn)乾坤,這就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人力所為。
但是,我們的歷史讀物對此并沒有什么深入分析,都是著重于劉邦與項羽的人物性情、個人才能等方面,劉邦在漢國做了什么,也不得而知,說來說去都是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剛愎自用這些陳詞濫調(diào)。
長大后,歷史書看多了,慢慢就明白,楚漢之爭,本質(zhì)是制度之爭,而不是什么個人能力。
劉邦能在短短兩年間逆襲,重新組織幾十萬大軍,很容易讓我想到,秦國滅楚,先是20萬大軍全軍覆沒,然后僅僅過了一年,就組織了60萬大軍伐楚,一舉定乾坤。
當時秦國人口也就600萬左右,如此匪夷所思的動員組織能力,若沒有制度保障,嬴政累吐血也不可能做到。柳宗元在《封建論》就指出,周滅秦興,在制度,不在施政。柳宗元的這篇文章也得到了毛澤東的推崇“熟讀唐人封建論”。
同樣,劉邦取勝的關(guān)鍵,在于制度。哪有什么人定勝天、逆天改命這些游戲因素,在制度面前,人是渺小的。
劉邦依靠的這個制度,就是秦制。
2
秦制再東出
嬴政與劉邦的年齡只差三歲,兩個同齡人,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如出一轍。
對比看下嬴政滅六國和劉邦滅項羽的地緣格局,都是掌控最核心的關(guān)中和巴蜀,以兩大平原為根據(jù)地,東出一統(tǒng)天下。
除了地緣相似外,最關(guān)鍵的是,劉邦用秦人和秦制才坐擁天下的。
秦國奮六世之余烈,東出滅六國,將秦制推行到全中國。結(jié)果水土不服,被以項羽為首的六國貴族反殺,秦制退回到秦國故土,六國之地仍行分封。
公元前207年10月,趁章邯與項羽對峙的間隙,劉邦率先入關(guān),做了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將秦國的戶籍、土地冊、地圖等珍貴檔案收入囊中,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之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
劉邦得以快速而全面地掌握了秦國的戶口、土地、山川河流的分布。這是秦制高效組織能力的基礎。
東漢的王充《論衡·別通》中記載:“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弊阋哉f明劉邦此舉的重要性。
然后穩(wěn)定人心。不僅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既延續(xù)了秦律的基調(diào),也廢除了苛法,而且“使諸吏人皆案堵如故”、“使人與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官員和政府運轉(zhuǎn)都照舊。
可以說,劉邦基本延用秦國遺留下來的行政體制基本盤,他用半年的時間拆掉了秦制的暴政部分,全盤吸收其軍國體制,接收了這架核心零件完好的戰(zhàn)爭機器。
項羽是楚國貴族,作為一名典型的保守派,遂六國舊貴族之愿,裂土封18路侯,原來的六國王室貴族各回各家,紛紛復國。如西魏王魏豹是魏國末代君王之子,代王趙歇是趙王室族長。
他們依然實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制。
于是,中國再現(xiàn)了兩條路線的競爭:周制和秦制。
秦國故地分給了四人:巴蜀歸劉邦、關(guān)中分給秦朝的三位長官。
公元前206年4月,項羽不滿劉邦撿便宜,原來的項劉合作轉(zhuǎn)向項劉決裂,劉邦被迫裁軍并遷往漢中。此時漢軍僅剩下3萬人,這些中原士兵不愿前往偏僻的漢中,人心思歸,士氣低落,不斷有人逃散,連老大劉邦也是垂頭喪氣。
沒有人會覺得,這伙散兵游勇將來能夠統(tǒng)一中國。
但是,在關(guān)中待了半年的劉邦已經(jīng)把“熟讀”秦制,僅僅4個月后,劉邦不僅穩(wěn)定了根據(jù)地,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fā)動“三秦起義”,打?qū)Ψ揭粋措手不及。到公元前205年6月,章邯兵敗自殺,劉邦平定關(guān)中,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還定三秦。
10個月的三秦之戰(zhàn),劉邦的兵馬越打越多,從3萬人到10萬人。這種反常的背后,歸功于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秦制。
此時的劉邦,不僅”繼承“了秦國土地,還大量吸收了秦國的兵員將領(lǐng),征發(fā)秦國本土的百姓從軍,“蕭何發(fā)關(guān)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比如,后來在烏江爭奪項羽尸首而封侯的五位將領(lǐng),都是秦人,而追擊項羽的這支騎兵,也源自秦國,兩位副將李必、洛甲都是秦人。
秦地、秦人、秦制,劉邦在很大程度上復活了秦國。
這就是還定三秦之后才兩個月,劉邦就能發(fā)動20萬漢軍“彭城起義”的最大資本,也是起義失敗、20萬漢軍全軍覆沒后,他能在短短兩年用30萬大軍成功復仇的根本原因。
在以后劉邦對抗項羽的過程中,劉邦集團“為法令約束”,“關(guān)中事計戶口轉(zhuǎn)漕給軍”,“常興關(guān)中卒,輒補缺”,漢軍的兵員源源不斷,不僅失敗了可以快速組織新軍,而且軍隊人數(shù)越來越多。
彭城之戰(zhàn)后,項羽追擊劉邦到滎陽,此時漢軍已無兵力,但蕭何能夠在1個月之內(nèi)把關(guān)中無兵役義務的老弱人丁全部都送往滎陽,從而在京索之戰(zhàn)中阻止了項羽的西進,挽救了劉邦的敗局;氐疥P(guān)中,立即就有了幾十萬的年輕隊伍。
反觀項羽,疲于奔命,兵員不斷流失,坐擁天下1/4地盤的西楚在資源方面不輸漢國,但是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面對劉邦的30萬大軍(60萬聯(lián)軍),項羽手中只有10萬可用,而這已經(jīng)是西楚兵力的最高峰。
在秦制的軍國主義面前,項羽的能力再強,也無濟于事。劉邦可以失敗多次,但項羽失敗一次就不行。
這就是體制的差異。
3
劉邦的軍爵制
公元前206年4月,漢軍處于最低潮;8月,進攻三秦。
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在彭城之戰(zhàn)全軍覆沒;5月,在京索之戰(zhàn)成功挫敗項羽的圍剿;8月,韓信征魏,開啟摧枯拉朽的北伐。
這等效率,令人咋舌!秘密不完全在于人的精明,而在于背后的制度。
作為軍國主義的典型代表,秦制的核心之一:軍爵制,憑借斬獲的敵人首級,加官進爵,也稱之為”尚首功“,這是秦國的首創(chuàng),從而將秦國打造成戰(zhàn)爭機器。
對劉邦而言,蕭何在后方運輸糧食和兵員,韓信在前線征伐四方。秦制的核心——用君主專制來汲取資源、用軍爵制來積極作戰(zhàn),被蕭何和韓信握在手中,劉邦主要負責居中協(xié)調(diào)的思想工作。
公元前206年5月,劉邦已到漢中,心情很喪的他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將照搬秦國的軍事制度,要把這支疲弱之師打造成虎狼之軍。
韓信的軍法體制,主要包括賞罰分明的軍紀和上下森嚴的等級,嚴格按照殺敵之功來進行職級的升遷。實際上,就是把漢軍由周制變革為秦制,俗稱“漢中改編”。
還定三秦的過程中,漢軍的爵位名稱開始出現(xiàn)明顯變化。灌嬰和樊噲成為列侯、曹參為建成侯、周勃為威武侯、靳歙為建武侯……這都是秦二十級軍爵制的名稱。
而他們升遷的軍功,主要靠斬首和俘虜。
比如靳歙,“擊秦軍開封東,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臨平君。又戰(zhàn)藍田北,斬車司馬二人,騎長一人,首二十八級,捕虜五十七人,賜歙爵建武侯”。
樊噲,“從擊章平軍好峙,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
這就是漢軍迅速改頭換面、并在三秦之戰(zhàn)順利獲勝、且人數(shù)越打越多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不是簡單的韓信個人能力。
由于此時的漢軍大都是中原人士,很多人無法適應這種殘酷的制度,而且跟隨劉邦已有多時的親信們,其利益也受到軍爵制的沖擊。因此,劉邦并未下決心大范圍實行。
這種不徹底的改革,對付立足未穩(wěn)的三秦之軍綽綽有余,但抗衡項羽,就勉為其難了。
直到彭城起義失敗后,韓信說:“容臣稟大王,軍法不申,漢難敗楚,革新軍制,楚必可破!
劉邦才下定決心。但他并沒有把漢軍全部秦制化,而是專門組建漢軍精銳“郎中騎兵”,吸收大批先天性適應軍爵制的秦人加入新軍,由秦人擔任軍官。
這也是劉邦對秦制的改善,不會改造全部軍隊,而是做了一個特區(qū)試點。這樣既增強戰(zhàn)力,也避免軍隊綁架政權(quán)。
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時,郎中騎兵正面硬抗楚軍,楚漢之爭和楚河漢界由此開始。
韓信北伐,在井陘之戰(zhàn)以3萬破20萬趙軍時,郎中騎兵切斷了楚軍對趙國的支援。
韓信滅齊,郎中騎兵劃歸韓信指揮,在濰水之戰(zhàn)大破齊楚聯(lián)軍,斬殺龍且,一舉奠定了楚漢之爭的結(jié)局。
垓下之戰(zhàn),郎中騎兵切斷楚軍的后方,包圍了項羽。項羽突圍后,劉邦派遣五千郎中騎兵窮追猛打,最終將項羽逼死在烏江。王翳、楊喜、楊武、呂勝、呂馬童五個人分別搶到了項羽身體的一部分,均被封侯。
實際上,項羽的3萬精銳,就是俘虜?shù)那貒旁,但是他們與郎中騎兵的一個核心區(qū)別是,軍事技術(shù)一樣,但軍事制度不同,楚軍是周制的貴族制,漢軍是秦制的軍爵制。
還有,為什么齊王韓信最后不敢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郎中騎兵的實際長官是灌嬰,沒有劉邦和灌嬰的命令,韓信根本就指揮不動郎中騎兵。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前200年,郎中騎兵在白登之圍全軍覆沒。
天下已定,軍爵制告別歷史舞臺。
4
五十年不變
劉邦吸取秦亡的慘痛教訓,沒有立刻把秦制推向全國,而是搞“一國兩制”:中央直屬的漢國實行秦制,東方各地依然實行分封制。格局類似于戰(zhàn)國末期的秦國與東方六國。
這個制度保持了50年不變,直到漢武帝繼位。
但劉邦也很清楚,若不能推行秦制,自己打下的江山不穩(wěn)。因此,他就在中央直屬區(qū)域?qū)η刂七M行調(diào)試,使之能夠為世人所接受。
秦制誕生于戰(zhàn)國時期,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君王對全國資源的全盤控制,從而快速有效地用作戰(zhàn)爭經(jīng)費,F(xiàn)在戰(zhàn)爭沒了,那么,就需要把秦制這臺高效的戰(zhàn)爭機器改裝成穩(wěn)定的統(tǒng)治機器。
所以,劉邦當皇帝的那幾年,主要就是拆掉秦制的戰(zhàn)爭成分,保留其統(tǒng)治成分。
經(jīng)濟上的重農(nóng)抑商、政治上的君主專制和郡縣制、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劉邦全盤吸收。
大家都知道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卻不知道那只是針對農(nóng)民,劉邦對商人實行不得衣絲乘車、加重租稅等打擊政策,與中央直屬之外的東方各國截然相反。
大家都知道劉邦殺功臣的鳥盡弓藏,卻不知道劉邦也學習秦始皇,把關(guān)東六國的幾十萬名門望族全部遷往關(guān)中,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更不知道劉邦致力于削弱相權(quán)。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強皇權(quán)專制。
大家都知道漢初實行“黃老之術(shù)”,以為中央放松了思想管制,卻不知道劉邦建設規(guī)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重用叔孫通編制禮儀、重用陸賈編制《新語》,這是初始版的“天人合一”理論,為皇權(quán)等級制和皇權(quán)合法性奠定理論基礎,更不知道劉邦是第一個祭祀孔廟的皇帝。
劉邦已經(jīng)在為政府洗腦和控制思想做緊密準備,最終為漢武帝所用。
而法家思想,只是不再用于民間,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還是通用的,也就是采取法家思想,卻不明說自己是法家。典型例子就是頒布的西漢“憲法”《九章律》:在秦法六律的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和賦稅)、興律(徭役)和廄律(畜產(chǎn)),合為九篇。而秦律又是直接參照的魏國法家代表李悝《法經(jīng)》。
還有一大改變,劉邦拋棄殘忍的軍爵制,也沒有復活周制的世卿世祿制,而是頒布求賢詔,實行面向全國的察舉制。作為階級上升之路,軍爵制讓人們成為戰(zhàn)士,察舉制讓人們成為官員,不同之處的相同在于:都得依附于中央權(quán)力,無論是戰(zhàn)士還是官員,都成為皇權(quán)的擁護者。
于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劉邦去除秦制的苛政零件,保留其核心骨架,從而將秦制的暴烈轉(zhuǎn)化為溫水煮青蛙,將國家從戰(zhàn)爭機器轉(zhuǎn)化為統(tǒng)治機器。
50年之后,“優(yōu)化版”秦制東出一統(tǒng)天下,劉邦那個曾孫的“雄才大略”,不過是曾祖父政策的成熟和張揚,而漢朝也即將迎來盛極而衰。
與嬴政的秦國一樣,西漢在巔峰只待了一代人的時間,然后迅速衰退。
小結(jié)
如果說秦國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武力統(tǒng)一之路,那么,劉邦就在秦國基礎上,上演了一曲成功的造反之路。劉邦的成功秘訣,不是漢初三杰,不是用人才能,更不是項羽自負,而是他迅速接收并改裝了秦制。
以后的歷代王朝,從揭竿而起的“解放戰(zhàn)爭”,到造反成功的“建國方略”,無一不是按照劉邦的改良版秦制來實行。
在口號上,無論是劉邦繼承的“伐無道,誅暴秦”,還是朱元璋呼喊的“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那些層出不窮的正義旗號,都只是秦制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