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大俠毛澤東
原創(chuàng) 溫伯陵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相比他們處理危機的本能來說,在太平環(huán)境成長的高富帥像個傻白甜,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秦末亂世崛起的六國貴族們,最終讓位給劉邦、項羽、英布和彭越之類的亂世梟雄。對世界心存幻想的張士誠,輸給“做事就要做絕”的朱元璋。列寧同志身邊的理論家們,最終都敗給暗夜君王斯大林。
伯陵說:
到底是閱歷培養(yǎng)氣質(zhì),還是氣質(zhì)決定道路?
1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但他的精神世界,其實有一個浪蕩不羈的游俠,所作所為和中國的俠客文化毫無違和感。
所以文章的標題,也不算標題黨......
毛澤東的綠林俠客生涯,開始于1927年。
那年8月7日,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共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等21人參加會議。
毛澤東在會議上懟了一頓陳獨秀,說他在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放棄領導權(quán),導致大革命遭到慘痛的失敗,然后便開始說自己的觀點,包括大地主占田以50畝為限、把土匪當作兄弟等等。
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話了:
“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湖南這次失敗,可以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問題。須知政權(quán)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2天后,瞿秋白主持了臨時政治局會議,有人提議把湖南的工農(nóng)武裝編成一個師,配合南昌起義部隊攻取廣東。
毛澤東當場起來反對。
他說大家不要只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很重要啊,我已經(jīng)起草了一個計劃,就是在湖南組織一個師,占據(jù)五六個縣,有一定基礎了再發(fā)展全省的土地革命。
哪怕失敗了也不能去廣東,而是要上山。
也就是說,此時的毛澤東已經(jīng)想好以后的路了,他要放下書本,拿起槍桿子,和中國歷史上反抗暴政的綠林豪杰一樣,向那個貌似強大的政府宣戰(zhàn)。
所以瞿秋白讓他去上海工作的時候,毛澤東就說:“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綠林交朋友!
一個月后,秋收起義爆發(fā),毛澤東正式投身綠林。
所謂綠林,其實就是江湖,在中國的文化里,綠林豪杰和江湖俠客是一個意思,都是反抗強權(quán)、劫富濟貧的猛人。
他們往往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不被所謂的“正統(tǒng)”接受,屬于擾亂國家治安的刺頭,歷朝歷代都想用招安、圍剿的辦法,撲滅這股強大的反抗力量。
但是毛澤東覺得,和綠林交朋友,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了。
1964年8月,在北戴河度假的毛澤東,召集陳伯達、關鋒等文人談論哲學問題,他們得出一個共識,就是現(xiàn)在的哲學家和教授們,都快不食人間煙火了,除了埋首故紙堆,什么事都不關心,結(jié)果就是理論和實際脫節(jié)了。
于是毛澤東要動員哲學家、教授、學生們到農(nóng)村工廠去,看一看莊稼是怎么長的,人是怎么干活的,只有如此才能學到東西。
“農(nóng)村工廠的條件艱苦,但無非是感冒而已,多穿幾件衣服就行了,什么時候快病死了就回來,反正以不死為原則!
他還說起自己的親身感受:
“年輕時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還在學?嘧x七年,人到中年參加革命了,卻發(fā)現(xiàn)學校的知識根本用不到。只知道革命二字,到底革什么,如何去革,完全不懂。”
后來革命成功,基本都是在綠林琢磨出來的。
所以毛澤東特別回味那段時間:“什么北大、人大,我就是綠林大學的,在那里學了點東西。”
如果大家了解歷史,就知道定鼎開國的領袖們,都有一段劍走偏鋒的綠林游俠生涯。
比如漢高祖劉邦,年輕時仗劍千里,跑去魏國投奔信陵君,到了魏國發(fā)現(xiàn)信陵君已經(jīng)去世多年,才回到沛縣故鄉(xiāng)。回家之后,劉邦也沒有努力工作,而是“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唐太宗李世民,不到20歲便“折節(jié)下士,推財養(yǎng)客,群盜大俠,莫不愿效死力。”
明太祖朱元璋就不用說了,端著寺廟發(fā)的討飯碗云游四方,結(jié)識了不少綠林好漢,25歲為躲避抓捕,直接參加了起義軍,成為反抗暴政的真·綠林英雄。
即便是斯大林成為國際共運領袖之前,也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暗夜君王,專門用綁票和威脅的辦法,給列寧同志籌集革命經(jīng)費。
這些人沒有一個是正規(guī)大學畢業(yè)的乖寶寶。
毛澤東說畢業(yè)于綠林大學,在那里學到一點東西,實在太正常了。
雖然他是開國領袖,但這一點我們也無須諱言,畢竟有綠林俠客經(jīng)歷的劉邦和李世民等人,照樣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偉大國家,年輕時的綠林生涯,并不影響他們的地位和榮耀。
那毛澤東的綠林俠客生涯,學到些什么東西呢?
我以前沒有理解綠林的意思,看到毛澤東說了一句“老粗出人物”,便以為他有反智傾向,綠林俠客也只是敢打敢沖而已。
但是總覺得不對勁,因為毛澤東就是讀書十萬卷的哲學王,怎么可能言不由衷的反智?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嘛。
直到后來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不論是老粗出人物,還是綠林大學,歸根到底都是訓練大腦處理危機的肌肉記憶。
肌肉記憶指一旦肌肉受到專業(yè)訓練,便可以牢記一輩子,不會輕意忘記這種狀態(tài)。
而且訓練的次數(shù)多了,會形成一種本能或者條件反射,不需要大腦指揮,也能迅速做出最正確的動作。
對于某種狀態(tài)或者某個動作,有沒有肌肉記憶,就是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區(qū)別。
毛澤東在綠林大學,正是經(jīng)歷了這種專業(yè)訓練。
2
在說這件事之前,我們必須明白,沒有經(jīng)過綠林大學訓練的業(yè)余選手,是如何處理危機的。
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做的事情都有明確規(guī)范。
比如剛生下來,就要按照規(guī)定接種疫苗,稍微長大一點要上小學直到大學畢業(yè),而在求學的20年里也是按部就班的。
什么時候上什么課程、老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內(nèi)容,都是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安排好的。甚至學生違紀要開除,考試成績差就不能升學等等,也有明文規(guī)定,天王老子都不能違反。
再長大一點要求職了,你的學歷能找到什么檔次的工作、收入多少、能找到什么樣的伴侶等等,也是不能明說卻有嚴格標準的潛規(guī)則。
在規(guī)則明確的太平盛世,本科生往往干不過博士生,窮苦博士生拼不過豪門子弟,這才是太平盛世的常態(tài)。
也就是說,社會的各種確定因素,已經(jīng)設計好了我們的一生,基本上不會遇到非常態(tài)的危機。對于個人而言,最大的危機無非是生老病死窮。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需要處理的危機非常少,便不可能形成處理危機的肌肉記憶。
于是有些人在遇到老婆跑了、合伙人攜款而逃的危機時,瞬間就抓瞎了,完全沒有想到會出現(xiàn)這種事情,也不知道出現(xiàn)危機以后,到底該如何處理,并且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綠林江湖,以上所有的規(guī)章制度全部作廢。
再也沒有人勸你努力讀書考大學,錢包被偷也不能報警,甚至在路上遇到敵人追殺,你也找不到幫手,能不能活下來全靠自己的能力。
毛澤東進的綠林大學,就是這種弱肉強食的斗獸場,每天都有新的危機,稍微處理不好,就沒有以后的事了。
猶如走鋼絲一樣,毛澤東必須集中全部精力,走好前進的每一步,小心翼翼的保持平衡,才能一步一步的向終點靠近。
說這些話,一點都不是開玩笑。
比如軍隊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吧,上司下達的命令是一定要執(zhí)行的。
但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時候,師長余灑度不聽毛澤東命令,擅自釋放敵方的保安隊長李成蔭,并且向毛澤東要部隊的指揮權(quán)。
毛澤東是前委書記,負責領導秋收起義的全部行動,結(jié)果麾下的軍官不聽命令,他卻沒有處理的辦法。
這就意味著在綠林江湖,“軍人服從命令”已經(jīng)作廢了,根本不能用以前的處理方式,來處理眼前的危機。
什么是正常的處理方式?
按照蔣委員長的作風,直接槍斃拉倒,可毛澤東要是槍斃了余灑度,你看看那些軍人會不會繼續(xù)聽命令。
直到起義失敗,部隊只剩下不足千人,毛澤東在三灣村改編部隊,把黨支部建在連上,才在規(guī)矩崩塌的綠林江湖,重新建立起一套規(guī)矩,處理了秋收起義的危機。
當然,半個月后余灑度就跑了。
再舉一個處理危機的例子。
1930年,某些蘇區(qū)領導人覺得,大量“AB團”混進革命隊伍,造成非常嚴重的危機,必須來一次徹底改造。
普通人遇到這種事情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充當和事佬,說一些“大家都是兄弟”的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否則你又知道該如何處理?
退一萬步講,你什么道理都明白了,那你能下“抓人殺人”的決心嗎?
一旦你下不了決心,那么背鍋的一定是你。
要知道政治是殘酷無情的,但凡有一點猶豫不決,整個革命隊伍都要受到重大挫折。
你說大家都是兄弟,可要是真的有敵方特務混進來呢?
要想保存力量走向勝利,必須把所有危險扼殺在萌芽中,正所謂大仁不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根本沒得選。
所以毛澤東作戰(zhàn)回來以后,聽了匯報,就認可了肅清的方案。
后來在行動的時候,還是出事了,江西那邊的人模仿毛澤東的筆跡,偽造了他寫給古柏的信,分別送給朱彭黃,說他們也是肅清目標之一,并且宣布脫離前委領導。
這是專門針對毛澤東的行動。
幸好彭德懷收到信以后,直接去找了毛澤東,說清楚其中的原委,才避免了一場誤會。
那么接下來的事情該怎么辦?革命隊伍的嚴重危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管對于個人還是隊伍,一定要妥善處理。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該怎么辦?
后面的處理結(jié)果就不多說了,大家想了解這件事,可以百度一下富田事變。
這就是綠林江湖。
毛澤東這種在綠林生存幾十年的人,可能遇到的每件事都是希望,而每件事的背后也隱藏著危機,如何引導事情的走向,并且消除隱藏的危機,屬于生存的必修科目。
經(jīng)過幾十年的高強度訓練,毛澤東對危機有非同尋常的感知力,并且積累了應對危機的無數(shù)工具,這就讓大腦形成處理危機的肌肉記憶。
而這種處理危機的肌肉記憶,再加上他讀書十萬卷的淵博知識,便形成了對世界的精準判斷力。
我們讀毛選就知道,他做出的判斷,從來沒有不準的。
而那些蘇聯(lián)回來的秀才們,最大的能力是背理論。
他們不愿意去了解蘇區(qū)的實際情況,也沒有經(jīng)過各種危機的訓練,在炮火連天的革命年代,他們都是些業(yè)余選手。
這種對危機的分析、判斷和感知力,再優(yōu)秀的學校也教不了,只有親自走入綠林江湖,才能真正感受到。
類似于很多人都知道健身動作,卻沒有一身雄壯的肌肉。
因為肌肉是日復一日磨練出來的。
而經(jīng)過殘酷訓練的毛澤東,則成為問鼎世界冠軍的專業(yè)運動員。
結(jié)果就是秀才們做的每個決定都是錯的,毛澤東的每一個判斷都是對的,誰能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這還用說么。
紅軍各級指戰(zhàn)員,哪個不想跟著對世事了如指掌的統(tǒng)帥,從勝利走向勝利呢?
其他開國領袖的成才之路,基本也是如此。
相比他們處理危機的本能來說,在太平環(huán)境成長的高富帥像個傻白甜,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所以秦末亂世崛起的六國貴族們,最終讓位給劉邦、項羽、英布和彭越之類的亂世梟雄。對世界心存幻想的張士誠,輸給“做事就要做絕”的朱元璋。列寧同志身邊的理論家們,最終都敗給暗夜君王斯大林。
每一個綠林大學畢業(yè)的大俠,都有一套獨特的成功秘訣。
用這種能力來處理危機,就像毛澤東暢游長江后,在《水調(diào)歌頭·游泳》里寫下的詞句一樣: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3
如果只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哪怕能力再高,劍客只能成為土匪,軍人只能成為軍閥,政客的上限則是張作霖似的亂世梟雄。
他們都成不了平定天下的千古偉人。
因為綠林大俠必有精神追求,大政治家必有情懷,事實上任何事業(yè)能做到極致,最終的推動力一定是情懷和理想。
司馬遷在《游俠列傳》里下過一個定義: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意思就是,現(xiàn)在的游俠啊,雖然主流社會不太認可,但他們的承諾一定能做到,而且為了扶危濟困,不惜親自犯險。最后事情做成了,也不會到處宣揚功勞。
總結(jié)起來就是四點——不怕犧牲、扶危濟困、說到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史記》是中國最基本的文化底蘊,而司馬遷的很多觀點,也早已浸潤在中國人的骨子里,所以不是仗劍殺人的才是俠客,只要符合以上四個標準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大俠。
中國人的俠是一種精神追求,而這種精神追求和中國最高尚的道德要求,完全可以無縫對接。
可以說“俠”就是中國道德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仗劍殺人,無非是武俠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如果不怕犧牲、扶危濟困、又不在乎功名的人進入政界和軍界,又何嘗不是官俠和軍俠?
武俠用劍,軍俠用槍,官俠用政策......他們的目的都是讓世界更公平一點,只是手段不同罷了。
那么按照這個標準,綠林大學畢業(yè)的毛澤東,不僅在肉體上做過俠客,精神上也是真正的大俠。
他在年輕的時候見到世界地圖,首先想到的便是韶山人很痛苦,有的挨餓、有的挨凍、有的沒錢看病、有的交不起地租被活活打死。
小小的韶山就如此痛苦,這么大的世界,到底有多少苦難的人啊。
于是他立志改變世界。
多年后,學業(yè)有成的毛澤東遇到共產(chǎn)黨,認識了同樣立志改變世界的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周恩來和朱德等人,此外還有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
他們在改變世界的路上,有的活下來了,有的犧牲了,唯一不變的是救中國和救窮人的初心。
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懷,可以是共產(chǎn)主義理想,可以是中國天下為公的情懷,也可以是赴湯蹈火扶危濟困的俠客文化。
百川歸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后來,毛澤東和同志們創(chuàng)建了紅軍,并且把那些高尚的道德,告訴文化程度不高的紅軍戰(zhàn)士們。
紅軍戰(zhàn)士們可能不懂馬列主義,但他們一定知道什么是公平正義,什么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畢竟這些東西在戲文和評書里,已經(jīng)流傳了千百年,屬于人類最高尚的道德,也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
所以紅軍戰(zhàn)士走到哪里,都會給窮人分田地,幫老大娘的水缸添滿水,聶榮臻的部隊遭遇災荒,也要把附近的榆樹葉留給老百姓吃,自己跑到更遠的地方找食物。
可能自從記事起,老百姓就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也知道有一些專門劫富濟貧的大俠。
可活了大半輩子,誰都沒見過青天老爺和大俠,到底長什么樣子。
但是現(xiàn)在,他們見到了紅軍。
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紅軍戰(zhàn)士就是活著的大俠,紅軍就是俠客組成的軍隊。
而毛澤東就是劫富濟貧的俠客領袖。
也只有“為國為民”的綠林大學畢業(yè)生,才能超越其他同學,成為改變時代走向的千古偉人。
4
當綠林大學的艱苦磨練和高尚情懷,徹底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這種氣質(zhì),我覺得應該是——輕松。
對,就是輕松。
他們平時對什么事情都無所謂,既不講究衣食住行,也不在乎什么人際關系,常年我行我素。
反正我這么牛逼,大家都會圍繞過來的。
比如漢高祖劉邦,年輕時“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打江山的時候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哪怕做了皇帝,照樣騎在大臣周昌的脖子上撒歡。
其他皇帝都要擺架子,可劉邦表示,老子就這樣,你能奈何?
毛澤東也是。
穿衣打扮的事情,從來和他無緣,參加陳毅元帥的追悼會,就是睡衣外邊套著大衣,甚至在留下的一張照片里,他連鞋都穿反了......
說白了就是不在乎、無所謂,表現(xiàn)的特別輕松。
但是他們這種人一旦做起事情來,卻又雷厲風行,不達目的不罷休。最終每個困難都解決了,橫在前面的敵人也都趴下了。
在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之間,切換的非常流暢。
這種氣質(zhì)在詩詞上特別明顯。
劉邦征討英布叛亂之后,返回沛縣故鄉(xiāng),召集父老鄉(xiāng)親們喝酒,親自上臺擊筑唱歌,歌詞就是流傳千古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堂堂皇帝親自敲著樂器唱著歌,這份豪邁的氣度,不用多說了吧,古今中外能做到的領袖屈指可數(shù)。
要是不看時間的話,還以為劉邦是豪放派詩人呢。
毛澤東也說過,最喜歡李白、李賀和曹操的詩,因為他們的詩都有一種盡興而歌的意思,非常符合毛澤東的口味。
李白在《送友人》里寫: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毛澤東就在《賀新郎·別友》里化用成“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
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里寫到: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澤東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改了一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曹操征討烏桓回師路過秦皇島,寫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1700年后毛澤東去北戴河度假,想起曹操便寫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是隔著千年時空,文人毛澤東向他們致敬呢。
而李白和曹操,都有仗劍游俠的人生經(jīng)歷。你很難說,不是相同經(jīng)歷培養(yǎng)出來的相同氣質(zhì)。
或者說,他們原本就有這樣的天賦氣質(zhì),才走上類似的人生道路。
反正杜甫這樣的文人,往往含蓄內(nèi)斂,不可能說出太張狂的話。
但是劉邦敢說“大丈夫當如是”,李白說“我輩豈是蓬蒿人”,曹操說“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毛澤東敢說“我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話里話外都有一種輕松和無所謂。
非常有個人魅力。
5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上海錦江飯店,主持八屆七中全會,并且做了關于“工作方法”的講話,總共提了十六個問題。
結(jié)果說著說著,他就給跑題了。
他向參會的同志們說,想和地質(zhì)學家、生物學家和文學家組隊,騎馬沿著黃河而上,一路走到昆侖山,再到豬八戒的通天河看看。然后翻到長江,再沿著金沙江走到崇明島。
這么走下來,幾萬里路程都不止,平常人想想就算了。
但是毛澤東卻說:“我有這個志向,我很想學徐霞客,但是哪一年兌現(xiàn)不曉得。”
如果不是主席,我相信他真能做得出來。
那年他已經(jīng)是66歲的人了,但在骨子里,依然是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綠林大俠。
參考資料:
史記
毛澤東年譜
關于哲學問題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