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實事求是的三重境界
原創(chuàng) 公子小羽 栩然說 2022-06-14云阿云智庫•毛澤東研究
導讀:實事求是的原理是什么?第一層,不僵化,要讓行動符合邏輯。第二層,不空談,要讓理論結合實際。第三層,掌握歷史的主動,要讓規(guī)律指導實踐。
文 | 栩然
發(fā)布 | 栩然說(ID:xuranshuo)
1
多年以后,毛主席回憶往事,都會記得1935年前后,張國燾鬧分裂的事。
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但他可能也沒有想到,一年后,已經在延安扎根立足的他,竟然又迎來了一段“灰暗”且哭笑不得的日子。
因為,“欽差大臣”王明,回來了。
1937年11月29日下午,延安沒有起大風,天氣清冷。
王明從莫斯科乘坐蘇聯(lián)軍用飛機,降落在延河邊簡易的延安機場。
同機到達的有其夫人孟慶樹,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康生,從迪化(烏魯木齊)搭乘飛機的中共駐新疆代表陳云,以及一位蘇聯(lián)顧問。
王明回來了,是帶著野心和目的回來的。
在當天的晚宴上,毛澤東致辭說:歡迎從昆侖山上下來的“神仙”。
毛澤東說這句話,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1930年的時候,有人譏笑他的話。
那時候毛澤東扎營在井岡山上,有人就故意說:毛澤東住在井岡山頂,曉得什么世界形勢?談什么革命?
和王明相比,毛澤東是真的在山上搞游擊,所以被嘲笑為“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而王明則是在革命的大本營莫斯科,掌握的是“正統(tǒng)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原理”。
王明下的是住神仙的昆侖山,毛主席下的是鬧革命的井岡山。
一個接仙氣,一個接地氣。
這就注定了兩人一定會走向不同的道路。
2
王明在延安待的時間不長,但就是在這段時間里。
他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表演天賦。
他會經常抱著一大堆的理論書進行演講,有時候甚至還會安排警衛(wèi)抱著書跟在他后面。
作報告的時候,引經據(jù)典、滔滔不絕,講到某個具體問題的時候,還會時不時就翻一下俄文原版的著作,一下子翻到他要講的那一頁,用俄語念出一段來。
不說背誦如流吧,至少做到了翻書如流。
這就引起了很多青年人的盲目崇拜。有的學生甚至專門走很遠的路,也要去聽他的報告。
毛澤東曾在那段時間自嘲說,“自打王明回國后,我的命令不出這窯洞”。
而且憑借著自己作為“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委員”的名號和廣泛的人脈交往,王明在社會上也混得風生水起。
他長期待在武漢,在國統(tǒng)區(qū)儼然就以身代表了中央。
最不可思議的是,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zhàn)》后,原本想在王明旗下的《新華日報》上發(fā),居然被王明給拒絕了。
理由是文章太長。
所以,雖然當時的共產國際曾帶話給王明:“應該告訴全黨,支持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他是在實際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領袖。其他人,如王明,不要再爭領導人了!
但他顯然是不服氣的。
回到延安的第十天,在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上,王明又開始了他的天方夜譚。
他傳達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見,明確指出,“今天的問題是一切為了抗日,一切經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抗日!
這句話會后被逐漸簡化為“一切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
這句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看起來政治非常正確。
但要知道,王明鼓吹的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服從以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為主體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治格局,“充實和加強全中國統(tǒng)一的國民政府”。
無論是從歷史和現(xiàn)實來講,有這樣的說法和認識,不是蠢、就是壞。
難道這才過去了十年,就已經忘了我們黨當年放棄獨立性、放棄武裝,從而遭至的慘痛失敗,血淚教訓了嗎?
哦,我忘了,那個時候的王明不在國內。
革命者和進步群眾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與他無關。
面對王明的咄咄逼人,毛澤東不得不接連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放手發(fā)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中批評了這種觀點,指出:不要面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頑固派的攻擊,就想著自廢武功了,而且寄希望于自廢武功之后,敵人也就跟著自廢武功了。
一般政黨,特別是先進階級的政黨,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權的時候拒絕掌握政權,那它就沒有權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稱為政黨,就是一塊道地的廢料。——列寧
王明熟讀馬列經典,但顯然并沒有真正讀進去。
針對“一切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說法,毛澤東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所謂“一切經過”就是經過蔣介石和閻錫山,那只是片面的服從,無所謂“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如果解釋為“一切服從”蔣介石和閻錫山,那也是錯誤的。我們的方針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既統(tǒng)一,又獨立。
而為了爭取更廣大的伙伴,毛澤東又指出:為了長期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各黨派實行互助互讓是必需的,但應該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中國前有陳獨秀,后有張國燾,都是投降主義者;我們應該大大地反對投降主義。我們的讓步、退守、防御或停頓,不論是向同盟者或向敵人,都是當作整個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是聯(lián)系于總的革命路線而當作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看的,是當作曲線運動的一個片斷看的。一句話,是積極的。
簡而言之一句話:“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就在這個會議期間,全體與會的中共高層照了一張合影。
這張合影非常經典,值得一看。
大家注意看,穩(wěn)坐C位,一幅睥睨天下、舍我其誰氣質的人,就是王明。
而毛澤東呢?
他站到了右上側的角落里,似乎再次被“邊緣化“了,甚至都快出照片邊框了。
一直到1938年7月,王稼祥從蘇聯(lián)回到延安,在9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見,認為中共抗戰(zhàn)一年來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領導機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
一下子拆穿了王明長期以來忽悠人的“蘇聯(lián)圣旨”。
王明的政治野心才算宣告破產。
3
王明那些不講實際的說法流毒甚廣,因為看起來很“政治正確“,也很符合“大勢所趨”,又因為他很長時間里代表了“共產國際的意見“,所以導致很多官兵在思想上也產生了偏差。
一直到了抗戰(zhàn)后期,毛澤東還不得不專門對這樣的思想和說法進行苦口婆心勸導:
中國人民要自由,要統(tǒng)一,要聯(lián)合政府,要徹底地打倒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沒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場上的軍隊,那是不行的……這些人們向共產黨人說:你交出軍隊,我給你自由。根據(jù)這個學說,沒有軍隊的黨派該有自由了。但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國共產黨只有很少一點軍隊,國民黨政府的“清黨”政策和屠殺政策一來,自由也光了。
現(xiàn)在的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國民黨的民主分子并沒有軍隊,同時也沒有自由。十八年中,在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下的工人、農民、學生以及一切要求進步的文化界、教育界、產業(yè)界,他們一概沒有軍隊,同時也一概沒有自由。難道是由于上述這些民主黨派和人民組織了什么軍隊,實行了什么“封建割據(jù)”,成立了什么“奸區(qū)”,違反了什么“政令軍令”,因此才不給自由的么?完全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樣做。
剖有點像這幾年流行的一句名言:當美國指責你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有。
這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啊。
客觀來講,王明這個人極為聰明,對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也確實無比精通,算得上是一個“理論家”。
但他的問題在于只有“心比天高”,卻沒有任何接地氣的實干,毛澤東后來曾說,“王明問題的關鍵、病癥之所在,就是他對自己的事(指中國革命問題)考慮得太少了!”
“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毛澤東
而毛澤東的優(yōu)勢則在于,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這就是大家最熟知的“實事求是”。
也正是王稼祥回延安之后不久,毛澤東在1938年10月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這是最早的,有據(jù)可查的,毛澤東關于“實事求是”的公開論述。
而到了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則第一次完整解答了什么是“實事求是”。
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是紙上談兵,空講理論。
但這實際是只是實事求是的第二重境界。
而第一重境界,毛澤東在很小的時候就領悟了。
4
1906年,毛澤東13歲,還在韶山的村子里干農活,和父親毛順生的關系很緊張。
這一年的冬至,毛家請客,毛澤東再次和父親爆發(fā)激烈沖突,毛順生怒極下就要動手打人,而毛澤東則直接跑到屋外,做出要跳進門口池塘的樣子。
最終在眾人的勸說下,父子倆最終妥協(xié),毛順生承諾不再打他,而毛澤東則回家向父親道歉。
這起“父子之戰(zhàn)”給毛同學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甚至于30多年后,已是黨和八路軍領袖的毛同學在延安接受斯諾采訪,講述自己生平時,第一個完整的故事,就是這件事。
毛同學從這件事里,得到了一個受用終生的道理:如果公開反抗來保衛(wèi)自己的權力,他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自己怯懦屈服時,父親則打罵得更厲害。
他后來把這個道理,精準概括成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成為上面提到的“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這句醒世名言的源頭。
而在我看來,此時的毛澤東已經充分領悟了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tǒng)一。
儒家有言“大杖則避,小杖則受”,意思是當父母打自己的時候,如果只是小小的懲罰一下那就站直了挨打,但如果父母要沖動地上大棒的時候,就一定要跑了。
否則,真讓父母在自己身上打出毛病來,是陷父母于不義。
那些以摧殘自身來想讓父母傷心的孩子,其實是愚蠢的。
而毛澤東顯然不是,他一看父親動了真怒,果斷往外跑,并用跳水相威脅,讓雙方得到了妥協(xié)。
甚至于這種妥協(xié)也充滿了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tǒng)一。
按照舊時代的傳統(tǒng),兒子向父親道歉是一定要跪下磕頭的,但毛同學倔強地堅持只跪一條腿。
關于為何只跪一條腿,多數(shù)資料里都沒有作說明。
我比較好奇,就到處找了找,最后在一本介紹其弟弟毛澤民的書里找到了一個不算理由的理由。
作為家里的長子,大哥帶頭反抗老爹權威,弟弟毛澤民肯定也是有會于心,有樣學樣。
于是,在有一次也惹怒了父親需要磕頭道歉的時候,毛澤民也只跪了一條腿,他解釋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他的兩條腿,一條是父親給的,一條是母親給的,父親讓他跪,他只能跪一條腿,而母親給的那條腿,不能跪。
如此具有靈活性藝術的話,如果真要有師承,一定只能來源于毛澤東。
幾年后,毛澤東到了省城長沙讀中學,其間一度退學,每天去省立圖書館讀書,晚上到湘鄉(xiāng)會館住宿。
湘鄉(xiāng)會館非常亂,三教九流、飛鷹走狗,尤其是住了很多游蕩的士兵和一些學生,總是爭吵打架。
有一天晚上,士兵和學生爆發(fā)了嚴重的沖突,士兵要殺學生。
雙方劍拔弩張,甚至動手流血,作為輟學生的毛澤東按理說也很危險。
但他卻沒有絲毫損傷,原因是他見勢不妙,果斷躲到廁所里去了,一直等到打完才出來。
這一晚,也體現(xiàn)了毛同學的機智靈活,他從來就不是什么莽干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特別是危險的時刻,總是能靈活多變的采取一些更能保全自己的策略。
這樣的行為方式,不僅幫助他后來躲過了很多風險,甚至也是他能帶著紅軍走出困境的關鍵。
1930年,打下福建長汀的毛澤東,接到了中央的指令,要求他們去打南昌。
如果你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應該會知道,毛澤東他們去打南昌的紅一軍團只是這次重要指令的其中一部分。
另外還有,紅三軍團打長沙。
然后,一起和賀龍的紅二軍團、徐向前的紅四軍團圍攻武漢。
這個戰(zhàn)略的名字叫:飲馬長江,會師武漢。
我們黨早期最頭腦發(fā)熱,也是最牛逼的李立三時代來了。
毛澤東在進軍途中還寫了一首非常豪邁的詩: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7月30日,抵達南昌一江之隔的新建縣,但守敵太強,打不下來。
毛澤東做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決策,只讓一小部分紅軍朝南昌城里打了幾槍,說是紀念3年前的八一南昌起義,然后就撤走了部隊。
打了,又好像沒打。
這就是靈活的藝術。
所謂“實事求是“,首先就是不能教條主義,認死理。
我之所以花這么多時間來講故事,是因為很多人連這第一重都沒有突破。
該靈活的時候死守原則,該原則的時候偏偏隨意變通。
有些任務目標之前定的再好,有些原則之前堅持了再多年,也應該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具體的形勢,及時地進行調整,而不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
拿著一個準則就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到處套用,這是書呆子的做法。
讀書,不是為了讀成書呆子。
尾生抱柱固然也讓人“不得不服“,但并不值得效仿。
如果是毛澤東的話,他大概率會在橋上醒目位置寫下“二十八畫生已來過”,然后飄然而去。
很多年后,毛澤東指責那些浮皮潦草、只懂照本宣科的工作作風時,專門說了這么一段話:
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zhí)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的在執(zhí)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簡直是人間清醒再+1。
5
好了,前面我們已經講完了“實事求是“的兩重境界。
但更為重要的,其實是第三重。
因為“實事求是“這幾個字太過有名,后來很多人把它庸俗化、物質化了。
以為“實事求是“就是單純的實用主義哲學,不管東不管西,有用就是好東西。
對于此,毛澤東曾經專門做過批駁。
“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這種人如果指導革命,就會引導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實踐論》
實用主義哲學的人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出發(fā),而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局部事物出發(fā),把視野局限在他們經驗范圍之內去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因而他們往往只對局部的少數(shù)人“實事求是”,而忽略了從全局的、全體人民的范圍去研究事物規(guī)律。
也就是相聲里的一個經典名言“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實事求是呢?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改造我們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去探求普遍存在規(guī)律,并用于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
很多年前,毛澤東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就曾經反復去思考過到底怎么樣才能真正徹底地改造自己、改造社會,真正實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那個理想世界。
他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寫成了一封信給自己的老師黎錦熙,在信里他這樣寫道:但凡天下之物,只有知其理,才可益窮之。圣人之所以通達天地,知曉未來,皆因抓住了事物的本源。
并留下了經典名言: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
這里的大道之源、天下之心,實際上就是指的規(guī)律。那時候的毛澤東還沒有接觸馬克思主義,所以雖然想到了,但用的是西方倫理學的一些術語。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幾年后毛澤東一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就立刻接受了它。
因為他們的底層思考早就想通了。
毛澤東的一生都在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舉一個例子,就像蘋果落地,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想到秋天到了、蘋果熟了,而牛頓就會去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宰了這一切,再苦思冥想寫下《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用數(shù)學的語言去闡釋事物運動背后的本質規(guī)律,開啟經典的力學時代。
當然,后世的愛因斯坦以及量子學派則更進一步,從時空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解釋。
物質世界的規(guī)律探索,人類進步很大,而且發(fā)明了科學的語言進行闡述,并因此發(fā)展了現(xiàn)代的科技文明。
但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比如政治、軍事、組織等等,尤其難以讓常人真正理解透徹,更難以用準確的語言進行分析記錄。
所以古往今來,這類本事都是不傳之秘、帝王之術,懂的人往往諱莫如深。
而毛澤東無疑掌握了這樣的秘術。
用以預測分析,極為準確。
之前,我曾經寫過毛澤東提前二十年預測了日本侵華,但實際上他當時連日寇的侵華路徑都預言了:先滿蒙,北邊動,而后,胡馬骎骎入中原。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打到了第三個年頭,很多人都在想這樣的戰(zhàn)爭什么時候能夠結束。
毛澤東的判斷是:據(jù)經濟家從經濟上觀察,戰(zhàn)事不能再延一年。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一年后就基本進入最后階段,1918年正式結束。
1941年的時候,二戰(zhàn)正打得如火如荼,日本政壇發(fā)生重大變化,原有內閣下臺,主張對蘇聯(lián)進攻的東條英機上臺,國民黨和美國等都覺得日本會北進打蘇聯(lián),而毛澤東則判斷日本會南下。
事實比預測的還要可怕,這一年的年底,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幕布。
等等。
這樣的預測不是瞎說,毛澤東所仰仗的“秘術“,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的第三重境界:
用苦心求得的規(guī)律,來指導現(xiàn)實的實踐。
這種在無數(shù)實踐基礎上總結提煉而來的規(guī)律,再靈活運用規(guī)律去指導實踐的一整套思維做事體系,才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精髓,也才是毛澤東和其他人拉開差距的地方。
但這里面,其實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真正的規(guī)律是要下很大功夫才能得到的。
不是坐在那里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就能格出來的。
實事求是的“求“字,點名了這里的關鍵。
要去下苦功夫調研,去探尋,去研究,去分析思考和總結。
所謂必然,就是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性,在沒有認識它以前,我們的行動總是不自覺的,帶著盲目性的。這時候我們是一些蠢人。——毛澤東
劉少奇是黨內公認愛讀書、理論水平比較高的人,他在1957年的一次工作會議上,為了說明干部職工夫婦兩地分居的問題,引用了《回鄉(xiāng)偶書》這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
劉少奇的意思是,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唐朝的官去外地也是不帶家屬的,而且很少回家,所以回老家的時候,才會“兒童相見不相識”。
這也是典型的沒有去深究,而是“想當然”思維。
毛主席知道后,覺得劉少奇通過賀知章的詩斷定中國古代在外做官不帶家屬的證據(jù)并不充分。為此,毛主席特地翻閱了《全唐詩》和《唐書·賀知章傳》,卻都沒有發(fā)現(xiàn)賀知章不帶家屬的證據(jù)。故而1958年2月10日,毛主席特地給劉少奇寫了一封信,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所謂‘兒童相見不相識’,此‘兒童’我認為應該不是他自己的兒女,應該是他的孫輩或者曾孫,但賀知章在長安做了數(shù)十年的太子賓客,在京城不會沒有眷屬,他是詩人,又是書法家,也并非出家之人?v觀唐朝史料,從未聽說過禁止官吏攜帶眷屬前往京城,因此不可用‘少小離家’作為古代官吏禁止攜帶家屬的證據(jù)。自從聽說你的發(fā)言之后,我總覺得不甚妥當,請你仔細考證一番,也許你是對的,我的想法不對,寫了這些供你參考!
不久,又加了一個字條:復尋《唐書·文苑·賀知章傳》(《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頁二十四),亦無不帶家屬之記載。近年文學選本注家,有說‘兒童’是賀之兒女者,純是臆測,毫無確據(jù)。
就這么一句隨口說的話,毛主席居然翻了那么多書,那么慎重地寫了封信提出自己的疑問。
而且毛主席經過考證,也并未說自己就一定對,只是請少奇同志“再仔細考證一番”,這才是“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求“這一個字,包含的是要下苦功夫、硬功夫,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
最后的最后,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實事求是的原理是什么?
第一層,不僵化,要讓行動符合邏輯。
第二層,不空談,要讓理論結合實際。
第三層,掌握歷史的主動,要讓規(guī)律指導實踐。
毛澤東說過: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
而真正做到了實事求是,就就一定能達到遠見卓識。
1917年,湖南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遷入岳麓書院,校長賓步程手書了《漢書》中的一句成語——“實事求是”,懸掛在岳麓書院講堂。
此時,毛澤東正寄住在岳麓書院的半學齋,從宿舍打開窗戶,就能看到書院的匾額。
在日后的革命歲月里,無論是對農民運動的親身實地調研,還是被撤職后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毛澤東始終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著名篇章。革命隊伍的壯大,印證了毛澤東對于革命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
1943年11月,在延安的中央黨校,為了給學員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全校師生參加修建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大禮堂。
將要竣工時,黨校的同志請毛澤東題詞,毛澤東題寫的正是——“實事求是”。
這幾個字至今仍鐫刻在中央黨校的大門上。
實事求是伴隨了毛澤東的一生,成為他最終極的心法,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